交通部觀光署北海岸及觀音山國家風景區管理處
故事主題:海洋「淨」行式-以白沙灣自然中心我愛淨灘實踐里海倡議
目的地管理
北海岸擁有長50公里的優美海岸,居民依海維生,從事與海洋相關的經濟活動,但因為強勁的東北季風及污染物排放、海流等因素,不少海洋廢棄物堆積於礁岩、沙灘,衝擊海灘生態及經濟生產力,為實踐里海倡議結合淨灘活動,使人類與沿海環境逐漸恢復和諧關係,建立一個環保、安全、健康和友善的觀光環境、提升國際議題能見度。北海岸及觀音山國家風景區管理處運用人力、科技輔具(如空拍機巡查),掌握海廢分布情形、提出清理計畫外,2018 年成立環境教育場域-「白沙灣自然中心」落實環境教育與永續發展理念,並發起公私協力民間參與「我愛淨灘」活動,擴大淨灘活動效益。此外,也建立海廢回收再利用及認證機制,創造海廢再生料之價值(如海廢藝術創作),形塑海廢再生產業鏈,落實循環經濟。
交通部觀光署東部海岸國家風景區管理處
富岡地質公園:地質、環境與社區的再生旅遊
目的地管理
小野柳遊憩區位於台灣東南部的台東市富岡里,以富岡砂岩和海蝕地景聞名所在的富岡社區,面臨人口外流與老化、過路遊客衝擊環境等問題。東管處以小野柳風景區為核心,於 2020年成立「東部海岸富岡地質公園」,以保護濁流岩地質,並與富岡社區合作,共同透過目的地管理,實現該地區生態、社區經濟、文化的平衡。透過生態導覽體驗(如夜訪小野柳、募殼計畫給寄居蟹一個家)、推動野柳自然教室環境教育、社區復興及行銷(如富岡港港好-區域觀光圈計畫、社區主導及辦理漁市導覽和介紹海神廟信仰等在地文化體驗遊程),也促使青年回流,成立「富岡港港好」觀光圈,除拉近社區居民的距離,也帶動在地觀光產業,活絡地方經濟,型塑富岡地質公園成為東海岸特色景點。
交通部觀光署東北角及宜蘭海岸國家風景區管理處
融入沙丘地景的壯圍旅遊園區
自然與景觀
壯圍沙丘生態園區位於宜蘭壯圍海濱,以砂丘、沼澤及沙草等地景為主,鄰近海岸林、蘭陽溪口溼地、沼澤等水鳥棲息地,面臨基地排水不良易淹水與積水,園區建設可能對地景與生態環境造成干擾與破壞,濱海地區環境嚴苛以致合適植栽種類受限等議題,東北角管理處於 2008 年啟動規劃「壯圍沙丘生態園區興建與發展計畫」,以兼顧觀光開發與自然環境的平衡發展。藉由資源調查與評估,訂定與實踐開發自然與景觀規劃原則,降低園區內主要建物興建體積,建立園區內植栽景觀定期維護與檢討作業規範,並透過藝術展演的方式彈性運用園區戶外空間,使園區建設融入當地地景,進而降低觀光活動對地景與環境衝擊的強度,也成功在兼顧園區地景條件與豐富生態資源前提下,逐步將壯圍發展為宜蘭觀光遊憩的核心區域。
交通部觀光署雲嘉南濱海國家風景區管理處
廢棄鹽田變身鳥類天堂,找回在地居民的希望
自然與景觀
1930年布袋濕地開闢為鹽場,隨著手工製鹽產業沒落,2001年結束曬鹽後整片鹽田開始荒廢,面臨垃圾傾倒、無節制資源開採、大型工業開發計畫與地方抗爭等問題。所幸位於臺灣西南沿海水鳥停憩覓食廊道,意外成為水鳥重要繁殖地,更是全球瀕臨絕種之黑面琵鷺重要棲地。2007年布袋鹽田被評定為國家級重要濕地,南布袋濕地則成為環境教育基地,2020年更在復育區發現稚鱟的蹤跡。
雲管處透過對布袋鹽灘地進行環境監測及鳥類等各項調查,並以國小環境、海洋與社區在地課程的設計,強化在地居民環境意識。同時結合觀光旅遊需求,推廣結合自行車與生態、鳥類資源的低碳生態旅行,讓遊客深度體驗在地豐富生態環境。
交通部觀光署澎湖國家風景區管理處
守護忠實的海洋旅行者-澎湖望安綠蠵龜的幸福家園
自然與景觀
澎湖縣望安島位於澎湖群島南方,每年綠蠵龜穩定洄游至沙灘產卵,為臺灣少數的綠蠵龜產卵地。為了守護牠們的棲地,澎湖各機關團體在綠蠵龜生態保育、棲地環境維護管理、海洋生態教育推廣都持續投入努力:澎湖縣政府於1995年在望安劃定6處產卵棲地保護區,避免沙灘棲地受到破壞、每年5-10月產卵季實施夜間管制減少人為干擾,並投入志工培訓與聘請在地巡護員從事棲地巡守;農業部水產試驗所澎湖漁業生物研究中心於1997年成立海龜救護收容研究中心,從事受傷海龜治療工作;澎湖國家風景區管理處於2002年啟用全國第一座「綠蠵龜觀光保育中心」,在館內進行綠蠵龜生態保育、人文特色解說推廣,並設置養護系統協助受傷海龜移地復健照護等;望安國小教學團隊則是規劃海洋教育課程,將知海、親海與護海觀念從小紮根於在地學童心中。經由各機關團體的共同努力,及海洋環境教育推廣,除讓大眾了解保育的重要性外,藉由望安特殊生態資源與具悠久歷史的花宅聚落之保存,吸引遊客登島探索,促進在地經濟與永續循環。
交通部觀光署日月潭國家風景區管理處
攜手日月潭:用集體智慧推動永續旅遊
商業與行銷
日管處依循 GSTC 目的地準則,思考日月潭的發展願景,並每年設定永續行動目標、鼓勵轄區業者共同參與。但仍有多數利害關係人對永續旅遊觀念較不完整、推動的永續實踐方案未顧及利害關係人需求等,導致利害關係人多為被動參與,整體運作成效有限,為擴大利害關係人參與並引發共鳴,以桌遊形式帶領轄區利害關係人體認、思考 SDGs 的意涵、發起減少一次性廢棄物的行動計畫(如推動循環杯/循環器皿、推動電子票證/行動支付搭乘台灣好行優惠等)、辦理永續共識營、建立永續種子店家合作模式等,許多利害關係人由原先被動參與,轉變成主動提出現況問題,以及未來想實踐的行動方案,透過凝聚共識、讓利害關係人對綠色目的地產出友好共鳴,讓永續行動遍地開花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