深耕在地品牌國際
1.執行策略:強化在地連結
- 支持賣店出租,以具在地特色業者為優先。
- 部落遊程內容與當地生活文化結合,提供就業與經濟機會。
2.推動在地經濟發展
- 透過辦理活動、參加旅展及市集推廣在地產品,支持在地業者擴大市場影響力。
- 阿美族民俗中心及勞務清潔人力等案進用在地人為服務人員,促進在地就業。
3.數據導向管理
- 運用大數據分析目標群眾以及遊客喜好,優化行銷與服務。
4.部落多語導覽與文化遊程發展
- 整理原住民文化與生活智慧素材,建立部落導覽解說劇本,並與部落合作實施導覽員評鑑機制,確保導覽人員的文化敏感度與專業性,以及遊程詮釋當地生活文化與傳統真實性。
- 協助在地部落提升旅遊接待與英文解說服務,提升國際化與專業化水準。
- 遊客中心導入多語服務,並導入阿美族語。
5.文化推廣與展示
- 與在地都歷部落舞團(Amis旮亙樂團)合作,於阿美族民俗中心展演樂舞及樂器,推廣及展現文化魅力。
- 設置部落文化旅遊專區,推廣部落故事與旅遊資訊。
- 推動「一烈.海派過生活」部落深度旅遊品牌,依不同客群設計部落旅遊子品牌,推廣部落文化給遊客。
觀光與自然生態平衡發展
1.自然資源保育與監測
- 建立轄區內重要據點及與在地部落合作海陸域生態監測計畫。
- 紀錄與分析用水量,改善用水行為,並設置廢汙水處理系統。
2.文化尊重與規範
- 制定遊客到訪部落旅遊準則:不打擾部落生活、遊客行為受規範、尊重文化傳統。
- 在網站宣導在地部落文化祭典限制,確保部落文化儀式受到尊重。
3.資源循環與環境友善
- 與在地團體、藝術家合作推動回收物品創作,並於遊客中心展示作品。
- 舉辦淨灘活動、 向海生活,鼓勵遊客參與環境清潔行動。
- 強化綠建材使用,執行節能設計,選用環保標章與綠建材。
4.環境教育活動
- 透過社群媒體分享生態故事及活動訊息,引發話題與關注。
- 辦理環境教育培訓,向居民與活動參與者傳遞環境意識。
- 成立小野柳自然教室、海洋環境教室,定期辦理環境教育之活動,並與學校合作,到校推廣環境教育。
促進多方參與,建立共好機制
1.建立參與式共好平台
- 協助東海岸部落成立「海派聯盟運作小組」,推動東海岸部落旅遊組織化發展。
- 辦理永續培力計畫、推動原住民族資源共同管理,透過參與式規劃與實質共管,合作發展永續藍圖。
- 建立「East of Taiwan」東區觀光圈平台,推廣在地產品和服務。
2.公平與永續採購
- 推動綠色採購。
3.居民與業者培力
- 辦理原住民族部落觀光產業計畫及永續旅遊培力計畫,提供在地居民永續旅遊相關課程及訓練。
- 辦理馬到成功168自行車品牌旅遊領騎人員培力訓練。
- 協助業者申請綠色旅行標章並行銷永續旅遊。
- 辦理生態觀光建構計畫,提供在地居民生態監測與解說培力訓練。
落實減廢及循環再利用的旅遊模式
1.廢棄物管理
- 落實垃圾分類,以減少垃圾量。
- 辦活動時減少過度包裝,推廣自然包材使用,降低平均每人廢棄物產生量。
2.能源管理
- 推動太陽能設施,支持再生能源利用。
- 管制轄管景區用電能源使用量,階段性改為LED、變頻等省電電器,持續減少耗能。
3.綠色交通
- 推動台灣好行郵輪式公車推動。
- 鼓勵電輔自行車旅遊,提倡低碳旅遊。
- 推動「共乘花東」共乘機制。
4.使用者付費
- 辦理大型活動參與攤商及遊客,收取費用支持永續行動。
- 辦理月光海音樂會,透過售票場收費以降低對環境場域負荷。
提升在地綠色消費與綠色餐飲
1.綠色消費
- 處內會議皆向在地餐飲業者採購非一次性容器盛裝之便當。
無障礙友善及安全的觀光旅遊環境
1.活動規範與管理
- 水域遊憩活動管理。
- 訂定遊憩型態與承載量管理計畫,限制人流與活動規模。
2.管理與技術應用
- 建立智慧景區平台,管理人車流與自動化監控系統,並於海岸景點監測天候並進行即時廣播。
3.旅遊安全管理
- 大型活動前緊急應變演練。
- 海象不佳時即時封閉特定水域,保護遊客安全。
- 申請AED安心場所認證。
- 設置告示牌與警告標示,提醒遊客注意活動安全。
- 連續假期交通疏導。
4.旅遊安全教育訓練
- 第一線救護人員及AED管理人員訓練。
- 辦理丙級充氣式救生艇(IRB)教練、浮潛教練及救生員訓練,確保水域活動安全。
5.通用旅遊資訊提供
- 於官網上提供銀髮族、穆斯林旅遊、無障礙旅遊等通用遊程資訊給遊客 。